连续阴雨带来的泥土芬芳尚未散尽,宫里镇贺一村的田野里已是一派繁忙。不同于以往的俺是播种,今年,一种以“巧”为核心的抢时抢种的播种智慧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适墒应变,地头开出“差异化处方”。“你看这片地,墒情正好,是抢播的‘主力军’;那边地势低,还得再晾晒一天。”在贺一村的秋种现场,种粮大户庄道斌蹲在地里,手捏泥土,俨然一位“土壤医生”。面对今秋特殊的天气条件,贺一村没有“一刀切”地蛮干,而是精准贯彻“适墒应变”原则,根据地块墒情差异,分类施策:对墒情适宜的地块,组织农机连夜抢播;对偏湿地块,则先行开沟散墒,待时机成熟再播,确保每一粒种子都播在“火候”最好的时候。
抗逆精播,农机装上“智慧大脑”。在种粮大户庄道斌的田里,一台大型播种机正匀速前进,身后留下笔直均匀的播种线。“可别小看这‘铁疙瘩’,它肚子里有‘明白账’。”庄道斌介绍,针对晚播可能带来的风险,今年他严格按照“抗逆精播”的要求,采用了镇里推广的新要求:一是选用耐渍抗寒的“济麦22”等优良品种;二是运用勺轮式精量播种机,确保下种均匀,适当浅播;三是适当增加播种量,“以种补晚”,为培育冬前壮苗打下基础。科技赋能,让“晚茬麦”同样播出了高质量。
以促为主,管在播时“赢在起点”。“我们今年的核心思路,就是把‘促’字贯穿始终,从播种第一天就为丰收抢时间、积优势。”贺一村党支部书记周波指着村里的秋种进度表说。围绕“以促为主”的原则,贺一村已经规划好了一套“组合拳”:播种时足量施用种肥,促种子早发;出苗后及时进行镇压划锄,促根增温;冬前适时增施叶面肥,促弱转壮。每一步都抢在农时前面,确保晚播不小管,晚播夺高产。
人勤地不懒,功到秋华实。 尽管播种期比往年略有推迟,但贺一村的田野里,轰鸣的农机、穿梭的身影和科学的谋划,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秋耕图。在这里,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正将“晚”的挑战,转化为“丰”的起点,为来年夏粮丰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通讯员高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