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舞台,笑对未来。

人生的江河,行至中游,常会遇见分岔的河口。
一边是循着旧道继续向前,安稳,却一眼望尽;另一边则是需要足够勇气才能开辟的新航道,奔涌向一片未知的、更宽阔的水域。
燕慧、陈裕、曾孟珍三位女性,在接近生命的半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她们从职场精英、银行行长、金融高管的既定身份中转身,汇入泰康HWP的洪流。
在深圳这座因速度而闻名的城市,她们放缓脚步,重新聆听内心的声音,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光芒。
01
燕慧:“可能我会干到100岁”
见到燕慧的人,很难相信她已年过六十。
能量从她快步的行走和清亮的嗓音里满溢出来。在泰康22年,她3次登顶世纪圣典个险会长,这是一个用时间与信任铸就的称呼。
2003年,一趟错过的火车,让三十多岁的她留在了深圳。朋友说这里“遍地黄金”,她站在16楼的阳台向外望去,看了又看,没看见金子,却看见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天空。
起初,她在银行工作,没多久进入泰康,她体会最深的是“压力”与“自由”的双生。这一做,就是22年。
“累,并快乐着。”她说。快乐来自哪里?来自每天能认识新的人,来自能带着客户走遍全国的泰康社区,边工作,边像老友一样旅行。
善良、实在、愿意付出,是她留给所有人的印象。
她的手机是24小时不关机的热线。深夜的电话,往往是客户最急切的求助。她从不敷衍。这种几乎全年无休的投入,源于一种深植于心的责任感。她将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耐心倾听,竭力协调,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或急切或茫然的时刻。
22年的坚持,带给燕慧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醒。面对千万业绩,她却直言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份谦逊背后,是强大的内驱力——她早已将未来的蓝图,拆解成每一年的踏实足迹。
燕慧的日常生活,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规律与高效。清晨六点生物钟自然醒来,七点出门,365天几乎日日如此。时间被“见客户”和“增员”两件事填满,晚上十点半回家是常态。
“在家待着反倒累,走出来,精神就好了。”
作为一位奶奶,她并非不享受天伦之乐,但她选择了另一种陪伴方式。她坦言,“没有24小时陪伴他们,但我的关爱一直在。”
最让她眼眶发热的,是孙子孙女笔下的她。孩子们没见过她在职场的样子,却总把她画在画的中央,手里捧着鲜花和奖杯。
她日夜兼程的背影,成了孙辈对“优秀”最初的理解。那些她没时间说出口的人生道理,孩子们在无声地仰望中,已然懂得。
她说,在职场中不断学习、进取、交朋友,才能让自己更年轻、更漂亮。“人老了,不怕。怕的是没有圈层,怕的是没有朋友,怕的是你成天无事。”
对于退休,她有着自己截然不同的定义。当被问及打算干到什么时候时,她毫不犹豫地笑着说:“可能我会干到一百岁。”
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背后是她对工作深沉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追求。
长期主义,于她而言,就是这样一份融入生命的执着。二十二载如一日的奔跑,让她早已超越了年龄的束缚,活成了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源。

02
陈裕:“步子小一点,慢一点,只要走,总会到达”
2024年,陈裕从银行一个网点的行长岗位上退休了。
在同一个地方深耕25年,离开时,心头涌上的不是轻松,更多是失落。多年规律的生活被骤然抽空,她感到无所适从。
“50岁,就要开始躺平了吗?”她问自己。答案是否定的。
她知道自己的经验和精力,正处在一个能为身边人继续“发光发热”的当口。恰在此时,泰康向她伸出了手。
其实缘分早已埋下。早在2004年,她在银行工作时就与泰康的产品相识,后来自己也买了泰康的重疾险和年金。她看重的,是泰康在老龄化时代布局的“大健康生态”,这击中了人们最根本的焦虑与需求。
这让她看到了一个可以为之继续奋斗的新舞台。于是,在2024年11月28日,退休后的陈裕,几乎没有犹豫,便选择成为泰康的一名HWP(健康财富规划师)。
转型的第一课,是承受落差。
从前,她是客户口中尊称的“陈行长”。如今,她是“卖保险的陈裕”。一位老同事的为难刺痛了她——对方不知该如何向朋友介绍她的新身份。“那一刻,我心里挺难受的。”
但她选择“面对现实”。骨子里的执拗让她认定:“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她开始学着组织活动:插花、徒步、税法讲座……为了一场十人的活动,她要筛选百人名单,反复沟通。“没有人天生是冠军,背后都是努力。”
转机在细微处发生。通过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她帮客户约到心仪的医生,为朋友的孩子对接专家。这些看似与销售无关的链接,反倒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他们会感受到我是真心实意在帮他们解决问题,”她说,“这种成就感,远大于签单时的喜悦。”
价值,在一次次具体的托付中被重新确认。
不到一年,她的业绩成为全国新人第一,团队发展到七人。这份新事业,让她过往的经验与热忱,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延续和释放。
在泰康,陈裕不仅找回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更找到了一个可以不断学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支点。现在,她可以坦然地说:“我是泰康HWP资深合伙人陈裕。”
工作之外,跑步是她保持精力与思考的方式。她坚持每月跑步十次,每次七八公里。对她而言,跑步与工作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
“我没有运动天赋,销售也不是我最在行的。”她说,“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天赋,就不断重复。步子小一点,慢一点,只要在走,总会到达。那些日复一日,会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如今,陈裕在这份新事业中看见了更远的未来。原本只计划再工作五年,现在却看到了六十岁、甚至更远的可能。
陈裕用了二十五年建造一个身份,又用不到一年超越了它。
或许,人生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我们曾经是谁,而在于始终保持着重新定义自己的勇气。
当一个人敢于放下既有的光环,以最本真的姿态重新出发时,每一步,都是在向着光的方向靠近。

03
曾孟珍:“年龄只是个数字,有热爱就是真正年轻”
2022年6月22日,曾孟珍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
彼时,她已在财富管理行业深耕十余年,从银行到香港上市公司的区域总裁,再到券商私人银行顾问,履历光鲜。
面对已达成的成绩,曾孟珍开始思考事业的下一站:哪里能承载她对于长期主义的追求?一次机缘之下,推荐人将泰康HWP的理念带到她面前。
公司的大布局与她过往服务的高净值客户群体高度匹配,让她看到了一个可以长期耕耘的未来。在39岁这年,曾孟珍正式成为了一名HWP。
但转型的前两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只用了三成的精力。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今年的晋升之后。
“内驱力打开了。”她这样形容那种感觉。今年三月,她晋升为初级合伙人,公司给予的荣誉、领导的关注,像一束光,照进了她原本有些慵懒的职业状态里。自信和底气被瞬间点燃,她开始享受这种光环。
随后,她便以惊人的速度“连升三级”:六月,高级合伙人;九月,资深合伙人。业绩也随之飙升,比最初翻了七倍。
这种开挂般的成长,源于曾孟珍行为模式的彻底改变。她严格规划时间,每周一就将整周的行程安排妥当,每天至少两访,出勤率达到100%。
“现在,每一天都是向着目标奔赴。”她说道。
如今,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业绩。作为团队长,她开始思考如何“培养更多的合伙人”。“看到团队伙伴签单,比自己签单更开心。”
更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是她与刚上大学的儿子之间的一个约定。
儿子正在学习的专业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与泰康的大健康生态完美契合。孟珍希望三年后自己能晋升企业家,而儿子毕业后,能成为她的“泰二代”同事。
“既是妈妈,也是同事。”这个画面,让她所有的奋斗都有了更温暖的落点。
被问及如何保持充沛精力时,孟珍给出了她的答案:“年龄只是个数字。如果有一份热爱的事业,并愿意为它努力,这就是真正的年轻。”
工作之外,高尔夫是她的绿洲,在专注的挥杆中,她抛却烦恼,也为与客户的深度交流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从金融高管的既定轨道,毅然驶入一条充满未知的新航道,孟珍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奔袭。
这也让她再次深信,只要找到热爱,任何时候都是生命的黄金事业期。

04
人生半场,各自有光
燕慧、陈裕、曾孟珍,她们是万千HWP转型故事的缩影,却又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
燕慧用22年诠释了“长期主义”如何让平凡孕育非凡;陈裕用一年时间展示了如何褪去外在标签,触摸内在价值;曾孟珍则用三级连跳,证明了40+的潜能,依然可以喷薄而出。
她们的故事,回答了那个困扰无数中年人的问题:当前路出现瓶颈,当光环逐渐褪色,我们该去往何处?
她们的答案清晰而一致:向内探寻,向外生长。
在泰康HWP这个平台上,她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型,更是一次生命的“寻根”之旅——找到那个独立于职位、年龄与外界评价的,本自具足的自我。
光,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她们择善而固执的脚下,在她们重新点亮的眼眸里,在每一次为他人解决问题后,那抹发自内心的微笑之中。
在深圳的日光与海风之间,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然后,坚定地,活成了光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