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抢救珍稀品种 , 千年“鸡文化”徐徐起飞
——访广东海洋大学二级教授杜炳旺
中国人的先祖,自从为“鸡”造出了字,中国的鸡文化就发端了,在随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是在图腾祭拜、祭祀、祈神、战争、政治、哲学方面,还是在经济、民生、农业生产、狩猎畜牧等方面,可以说鸡文化无处不在。科技发展到今天,中国鸡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之于传统的鸡养殖业来说,越来越高,甚至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其文化含量却非常之低,缺乏创意,专门研究鸡文化的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凤毛麟角。广东海洋大学杜炳旺教授,不仅在地方鸡和珍稀鸡种质资源抢救、保护与研究利用方面突破了一项项技术瓶颈,为我国“十四五”畜禽种业振兴、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还致力于提高中国家禽产业的文化创意含量。开创了世界家禽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方向跨越式发展的先河,让全球消费者都可分享到“中国鸡文化”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技艺精湛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说到吃鸡,当属广东人最为讲究,在餐桌上更是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光是与鸡有关的菜品就达两百多种,其中最为当地人喜爱的就是隔水蒸鸡:鲜香鸡味直冲肺腑,鸡肉鲜嫩欲滴,入口劲道十足,油而不腻,满口芳香,这种多种感官并存的盛宴,用信宜怀乡鸡来制作尤为明显。作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带头人、国家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海洋大学二级教授的杜炳旺,为信宜怀乡鸡的保种、育种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杜炳旺主持保种研究的信宜怀乡鸡、贵妃鸡,于2011年被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怀乡鸡于2014年入选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怀乡鸡保种场;他主持培育的“科朗麻黄鸡配套系”于2015年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
自1980年以来,杜炳旺就专注于家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品种选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鸡舍中。年轻时为了搞科研,他忙碌到凌晨两三点,而今,退休后的他初心不改,不顾家人反对,仍然奋战在第一线。自2003年开始,杜炳旺创办中国贵妃鸡繁育研究中心,育成了国内第一个珍禽贵妃鸡商用配套系。其肉质细嫩、脂肪极低,味道鲜美,备受市场青睐,江苏、上海、北京、安徽、河南等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高校和知名企业纷纷来此引种、采样、研发,这些企事业单位并以贵妃鸡作为主要育种素材,先后育成了上海的新扬黑鸡、安徽的凤达1号、北京的京粉8号等蛋鸡新品种,广受市场欢迎,年推广规模数亿只。没有四十余年在鸡舍里的实践积累,哪会有他现在的成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专家等。他主持的多个优质鸡育种项目先后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5项,湛江市和茂名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6个,出版专著5部。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更是一个个惠及百姓的科研成果。曾经难得的贵妃鸡,经他多年精心培育繁衍后变得触手可及,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飞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获得了广东省2017年最受欢迎品种和主推品种。
匠人匠心 扎根一线救珍品
据史料记载,麒麟鸡早在两晋时期已有饲养,传至宋代和明代的《本草纲目》介绍,麒麟鸡(粤西卷羽鸡)是一种药膳鸡,可作药引,一、主治反胃;二、主治风湿、杂症;三、对妇科病有着很好的功效,民间曾流传有“清补胜甲鱼,养伤赛白鸽,养颜如珍珠”,是对麒麟鸡的赞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但其散落于民间养殖量却极少,曾濒临灭绝。杜炳旺力挽狂澜拯救珍贵资源,针对麒麟鸡资源的保护与育种研究工作,他一做就是13年。该鸡产于广东粤西茂名湛江一带,其较高的药用价值引起了杜炳旺的注意,随即便展开了深入研究。保种、育种工作量大,杜炳旺在鸡舍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坚持“在实干中出成果”,教导学生们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下得了一线。他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只为一件事:做好卷羽麒麟鸡的抢救、保种、研究及培育工作,为国家保存这一份珍贵的种质资源。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杜炳旺就是在用奉献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别的农业公司都是给研究者技术指导费用,在杜炳旺这里恰好反过来,不但没有得到技术支撑费,他反而拿着自己的科研经费支持到农业公司的珍稀品种资源保护,为农业公司提供技术投资。“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亏是福’,不管回报如何,只要想干就开始干,只要能让我做下去,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杜炳旺笑着说道。
一切美好都会在准备中实现。经过杜炳旺及其团队的不懈探索,他们不仅建立起了麒麟鸡黄卷羽、白卷羽和黑卷羽3个种群,而且从分子水平对卷羽性状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2023年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第679号公告“粤西卷羽鸡”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和鉴定,成为国家畜禽的新品种和新资源。同时,杜炳旺还建立起拥有335只公鸡和1849只母鸡的保种核心群,以及25000多只纯种繁育群,从而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了这一稀有特色鸡种资源,为培育我国抗高温新品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育种素材,也为卷羽鸡的有效保护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畜禽种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雄唱天下 畜禽文化中国“芯”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自古以来便一直被人们视为祝告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守信准时的“五德之禽”。中国鸡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冯天喻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一书中说:“文化是自然的‘人化’。”鸡正是一种自然的野生动物被极大“人化”之动物。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与鸡共舞”的文化史,中国鸡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产富矿,它是无形的,但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全球家禽产业高速迅猛发展的当今,杜炳旺认为,家禽产业不仅要有科技创新,更需要深挖其具象的畜种如“中国鸡文化”这座文化资产的富矿,努力提高中国家禽产业的文化创意含量,稳健地延伸家禽产业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科技不是唯一的生产力,文化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杜炳旺表示,让鸡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更稳。杜炳旺欲向消费端传播鸡文化知识,把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掌故、趣闻轶事、风土人情、肉质风味、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赋予每一种家禽,让专业知识不再禁锢于业内人士,而是让更多人了解相关文化,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家禽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为此,杜炳旺利用自身作为国家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和鸽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国际促进会动物福利分会评审专家等身份,大力推进鸡文化交流研究。由杜炳旺编著的《鸡艺-中国古代养鸡智慧附书法艺术》《中国福利养鸡——历史追溯与当今实践》已先后于2017和201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怀乡鸡-历史文化与科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凤的形象就来源于鸡。《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杜炳旺为弘扬鸡文化,同时加强对怀乡鸡、麒麟鸡、贵妃鸡的宣传推广,亲自发起邀请当地著名诗人、书画家、摄影师、散文作家、词曲作家等文化名家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龙凤呈祥咏三鸡”采风创作活动,努力践行落实“五个一”工程:一首诗、一幅画、一方简介、一联书法、一幅摄影,让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鸡知识,传播中国鸡文化,助力中国民族文化自信自强。
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有关鸡的文化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认真总结和传播各种鸡文化现象,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杜炳旺将整合鸡文化资源并编著成系列丛书,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馈赠给后代儿孙和社会,让读者受益,同时召开“家禽产业高质发展与文化建设论坛”,举办有关鸡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家禽产业和诗歌、散文、书画、摄影相结合,让每一类家禽在具备科学翅膀的同时再插上文化的翅膀,成为平衡的双引擎,使其振翅高飞,鹏程万里!
永葆初心之火,矢志不渝奋斗。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现实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未来,杜炳旺会一如既往地为实现中国家禽的强国梦砥砺前行,将家禽种业育种、保种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种业振兴、畜禽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贡献。同时,他也会继续致力于鸡(和各种家禽)文化,以文化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人们理解和传承中国的鸡文化,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