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集团国航西南分公司派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
松多乡龙巴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海
摘要
自2021年驻村以来,中航集团国航西南分公司派驻松多乡龙巴村第一书记黄海同志带领驻村工作队,持续深化“康巴党旗红 有事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以"民意乐"为品牌初心,紧扣"把党的关怀传递到基层农牧民心坎上"这一主线,先后创建民意乐凤凰照相馆、民意乐凤凰文化站、嘻啵巴塘民意乐凤凰国防教育基地三大平台,构建起"国防教育铸魂、影像档案塑形、文化服务凝心"三位一体的文化帮扶新体系。

五年来累计开展文化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依托文化站开展助农直播,2025年销售松茸、虫草等农产品增收17万元,促成国航消费帮扶220万元;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优秀作品《巴塘的光》、四川省乡村文化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巴塘赛区第二名、巴塘县第二届理论宣讲暨微党课展演活动一等奖等荣誉。该实践有效破解了高海拔地区文化服务难题,实现了精神富足与物质增收双提升,驻村期满时农牧民集体按下鲜红的手印挽留第一书记的动人场景,成为民族团结与帮扶成效的最生动注脚。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构建“三位一体”文化振兴系统工程
(一)塑形工程:以影像档案记录时代变迁,打造乡村振兴的"记忆库"
影像具有直观、真实、易于传播的特点,是记录历史、展现变化、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驻村工作队将"民意乐凤凰照相馆"作为乡村振兴的"影像志"。
破解民生难题,填补公共服务空白。针对松多乡无照相馆、农牧民拍摄全家福难的现实困境,黄海同志充分发挥个人摄影特长,积极争取资金,创建甘孜州首个乡村振兴主题照相馆——"民意乐凤凰照相馆"。他牺牲春节团聚时间,顶风冒雪,骑行近400余公里,耗时近三个月,走遍全乡6个村,为402户农牧民家庭免费拍摄并赠送全家福,圆了97岁老人等众多农牧民的拍照梦,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极大提升了生活幸福感。(关于全家福的感人故事《新春走基层:大山里的摄影师 用镜头记录团聚时刻》被学习强国宣传报道)
记录发展历程,留存乡村活化印记。照相馆的功能超越简单的拍照服务,系统记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期以来,村庄面貌、民居环境、农牧民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3000余张全家福,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生动实践的缩影。这些影像资料成为展示帮扶成效、激发内生动力的宝贵资产。

培育本土人才,赋能可持续发展。在服务中,注重"输血"与"造血"结合,招募3名本地摄影爱好者进行系统培训,传授摄影技能、设备维护知识,为乡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影像记录队伍,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和文化传承。
(二)凝心工程:以文化服务滋养心田,构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文化站是传播党的政策和思想、丰富生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驻村队将"民意乐凤凰移动文化站"打造为多功能、流动型的"文化驿站"。
传播党的政策,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利用文化站接地气、聚人气的优势,采用藏汉双语、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向农牧民宣讲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使其成为政策传达、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确保党的声音深入基层、深入民心。
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配备图书、乐器、音响设备、文体器材,常态化开展弦子舞教学、藏文书法比赛、红色电影展播、节日游园会、歌咏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驻村工作队相关工作获得多项荣誉肯定:在四川"乡"当潮·巴塘"嘻啵"秀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甘孜·巴塘)获二等奖;黄海同志被授予"巴塘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听·我说普通话"——巴塘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组决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筑梦新征程礼赞新时代"巴塘县第二届理论宣讲暨微党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还荣获2020年度扶贫支教优秀志愿者、2022年乡村振兴支教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充分展现了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关于文化站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蛇舞新春颂和谐 乡村振兴展新颜》被新华社和当地电视台宣传报道,彰显聚焦文化振兴,激活基层文化生命力)

促进交往交融,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站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通过共同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近百场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40场次、分享生活经验900余次,增进了藏汉群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黄海同志与农牧民共度生日、农牧民赠送团结包子等感人故事,正是文化站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这种深入人心的帮扶,使得驻村干部与农牧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在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的过程中,驻村干部与农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2023年驻村期满,龙巴村村民捧着联名信围拢来——信纸上满是带着高原风霜的鲜红手印,老阿妈攥着信纸哽咽:“黄书记,您帮我们卖虫草、卖土豆、卖松茸,还拍了全乡的全家福,心早扎在这儿了!等虫草山产业路修通了,再走好不好?”这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期盼,成为驻村工作深入人心的最生动写照。(关于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苹果园里的生日宴》被中国乡村振兴网宣传报道,彰显帮扶工作的情感温度)。
(三)铸魂工程:以国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精神家园的"压舱石"
国防教育是凝聚民心、铸魂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更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保障。驻村工作队将其定位为文化振兴的“定盘星”,着力打造具有松多特色的国防教育实践体系,筑牢精神家园的根基。
高起点建设实体阵地,实现教育场所固定化。积极推动并参与建成“嘻啵巴塘民意乐国防教育基地”,使其成为甘孜州乡村地区重要的国防教育平台。基地不仅陈列模型、展板,更注重营造沉浸式氛围,让农牧民和青少年能够近距离感受国防力量,深刻理解“国”的意义与“防”的责任。基地运行四个月来,已接待农牧民、学生参观400余人次,成为普及国防知识、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阵地。

高质量策划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内容精准化。超越简单参观,设计“观、听、讲、议、做”五步教学法。组织观看国防影片、聆听英雄故事、讲解国家安全形势、讨论公民责任、参与军事模型拼装等。特别注重与本地格萨尔王英雄文化相结合,引导群众理解从传统英雄到现代军人守护精神的传承,使国防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在“童伴妈妈”活动中,孩子们在互动中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守护者的崇敬。
高效益转化教育成果,实现教育效果常态化与成果固化。将国防教育中激发的爱国热情,引导到遵守村规民约、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的具体行动中。国防教育基地不仅是教育场所,也成为了农牧民议事的公共空间、化解邻里矛盾的“调解室”,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治理效能。五年来依托文化基地开展主题活动超80场,参与青少年及群众超4000人次,有效夯实了乡村治理的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黄海同志因在国防教育和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巴塘县评为“嘻啵巴塘·鹏城新声”宣讲团特邀理论宣讲员,并受聘为中共巴塘县委党校客座讲师。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国防教育与党的理论成果固化的体现,未来将继续依托这一身份,持续深化国防教育成效,推动党的理论宣讲及相关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国防教育、照相馆、文化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国防教育筑牢的思想根基,为照相馆记录的"幸福生活"和文化站开展的"文化活动"注入了"为何而奋斗"的精神内核;照相馆定格的美好瞬间和变迁历程,为国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乡土教材,也为文化站的活动积累了素材、凝聚了人气;文化站则成为国防教育成果的拓展空间、照相馆功能的延伸场所,通过常态化服务将前两者的效应持续放大、固化下来。
2025年,在此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创新利用文化站开展助农直播,销售松茸、虫草、苹果等农产品,为村民增收17万元,黄海同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洋芋书记"。2025年,成功促成国航消费帮扶22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从价值引领、历史记录到生活服务、产业发展的完整乡村振兴生态闭环。(关于助农直播的活动《四川巴塘:高原上的党员服务区悉心服务游客》被中国青年报宣传报道,彰显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二、经验启示
松多乡的实践表明,文化振兴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遵循其内在规律,实现从“塑形”到“铸魂”的飞跃。

(一)必须坚持“魂脉”与“体脉”有机结合,以价值引领贯穿文化实践始终。文化振兴不能停留在建场地、搞活动的“体脉”层面,必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赋予“魂脉”。松多乡将国防教育蕴含的家国情怀、照相馆承载的集体记忆、文化站传播的主流价值统一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使文化工作有了“主心骨”,避免了娱乐化、表面化倾向,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淳化乡风的作用。
(二)必须坚持“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以群众参与激活内生动力。有效的文化服务必须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松多乡从解决拍照难、文化活动匮乏等具体问题切入,项目设计接地气、易参与、能受益。更重要的是,始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通过培育本土人才、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活动等方式,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激发了村民的文化创造力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必须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以系统集成放大整体效应。文化振兴需要必要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支撑,但更重要的是运营管理、活动组织、人才保障等“软件”建设。松多乡不仅建好了基地、照相馆、文化站等平台,更着力构建了一套集策划、执行、评估、反馈于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并促进各平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生了“1+1+1>3”的系统集成效应,最大程度地释放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潜能。

必须坚持“浸润”与“固化”双向发力,以常态长效确保成果可持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重在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松多乡的文化工作既注重通过大型活动营造声势、形成“浸润”效应,也注重将好的做法、好的风尚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奖励、典型评选等方式“固化”下来,融入日常、做在经常,避免了“一阵风”现象,确保了文化振兴的成果能够惠及长远、深入人心。
(投稿:巴塘县松多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