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第九届全国中医药眼保健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
本届大会继续秉持高水准的学术追求,前瞻行业未来,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多维交流平台。干眼、眼表与泪液疾病、中医眼科等领域的中外及两岸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代表共聚一堂,以洞见启迪思想,以创新把握未来,共同引领眼科学术新风向。本次会议吸引了超过1000名参会者,多个会场座无虚席。


中西融合 全面推动学术交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教授在会中分享,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中医,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西医。现代医学在急症处理、精密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医在整体调节、慢性病管理和“治未病”方面独具特色。并分享关于“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形成祖国新医学”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干眼等慢性眼病诊疗中,这种理念已转化为具体实践——既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精准分型,又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进行个体化调理,形成了“病证结合”的诊疗新模式。

中日友好医院金明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眼底不仅是视觉器官,更是人体脏腑功能的直接反映窗口。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眼科“目为肝窍”的单一认知,建立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的立体诊疗思维。她强调,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慢性眼底疾病,必须遵循“眼体同调”原则,从肝、脾、肾等脏腑进行整体调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袁进教授提出了干眼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新范式,标志着我国在眼表疾病诊疗理念上的重要突破。袁进教授指出,该疗法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中西医的协同作用:西医人工泪液实现快速润滑以治标,中医针灸则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来激发人体自身泪液分泌功能以治本。这种“标本兼治”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起效速度与疗效持久性的统一,更代表着从单纯“替代治疗”到“功能重建”的治疗理念升级。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瞿佳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当前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医眼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系统性不足。推动中西医结合从临床技术的简单“叠加”,升级为从人才培养、知识构建到科研创新的体系化深度融合。通过体系化地培养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高层次人才,不仅直接满足了建设要求中的人才保障,更能持续地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学科辐射注入最核心的驱动力。

中药成分眼贴 对保护眼睛具有重要作用
在第十一届全国干眼大会上,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发布了《复方野菊花眼贴》的权威临床研究结果,展现了中药外用制剂在干眼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研究证实,该眼贴能显著提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有效改善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其独特价值在于通过经皮吸收和经络传导双重途径,实现局部清热明目与整体调节的协同作用,为干眼患者提供了药物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方案。
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药眼贴从传统经验使用向循证医学应用的重要转变。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药物+物理+经络”三位一体的干眼治疗新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内病外治”理论在现代眼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眼科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及现场实操展示
在干眼大会场外,一系列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区吸引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雾化、刮痧、贴敷等传统疗法通过现代化展示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医药在眼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这些适宜技术不仅体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更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化技术推广,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学的转变。在眼科领域,这些技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调和的作用机制,为干眼症、视疲劳等常见眼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眼科临床诊疗方案,更推动了我国眼健康服务体系向“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方向创新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眼保健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助力干眼科普,共创美好,未来也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干眼知识科普,共同推动眼健康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