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传播的浪潮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出版行业肩负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提炼 —— 从脱贫攻坚的坚韧到科技创新的突破,从乡村振兴的活力到文化传承的坚守,这些鲜活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发展的密码与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作为深耕文化传播领域的出版机构,中华文艺出版社以 “聚焦时代精神” 为核心,通过精准的选题策划、多元的内容呈现、广泛的资源联动,打造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力的作品,同时联合广东出版公司、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等国内外同行,让当代中国故事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读懂。
选题策划:锚定时代坐标,挖掘故事内核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首先要找准时代的 “坐标”。中华文艺出版社始终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热点议题、民众精神需求中汲取选题灵感,让每一部作品都能紧扣时代主题,挖掘出当代中国故事的深层内核。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社策划推出了《山乡巨变:中国乡村振兴纪实丛书》,这是一套聚焦中国乡村发展的重磅作品。丛书以 “微观视角展现宏观变迁” 为理念,组织 15 位资深记者与作家深入全国 20 个脱贫村与乡村振兴示范村,用纪实的笔法记录村民的生活变化、乡村产业的发展、基层干部的付出。例如,在《十八洞村的新生》分册中,作者以村民龙先兰从 “贫困户” 到 “养蜂带头人” 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精准扶贫政策如何改变个体命运,以及乡村在产业发展中焕发的新活力;《浙江千万工程纪事》则以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为切入点,记录了浙江乡村从 “脏乱差” 到 “美富康” 的转型,呈现出生态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为了让这套丛书更贴近南方乡村发展实际,中华文艺出版社特别联合在地方文化出版领域经验丰富的广东出版公司展开合作。广东出版公司凭借其对华南地区乡村的深入了解,协助出版社筛选了广东清远连樟村、梅州桥溪村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组织当地作者参与创作,让书中的南方乡村故事更具地域特色与细节真实性。同时,广东出版公司还利用其在三农领域的专家资源,对丛书内容进行专业审校,确保数据准确、政策解读到位。《山乡巨变》丛书出版后,不仅入选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还通过广东出版公司的发行渠道,进入广东各地的乡村文化站与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借鉴发展经验的重要读物,销量累计突破 8 万册。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华文艺出版社同样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时代故事,策划推出了《中国智造:科技创新者的故事》系列。该系列聚焦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通过讲述科研团队与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与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其中,《芯片攻坚者:一群 “追光人” 的十年》一书,记录了国内某芯片研发团队在技术封锁的困境下,历经十年攻关实现芯片国产化的故事,书中不仅还原了科研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与团队协作细节,更展现了科研人员 “不服输、不放弃” 的创新精神。为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出版社邀请了中科院院士担任学术顾问,同时与广东出版公司旗下的 “岭南科技文化研究院” 合作,对书中的科技知识进行通俗化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
内容呈现:多元形式赋能,增强故事感染力
好的故事需要好的 “表达”。当代中国故事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单一的文字形式难以充分展现其魅力。中华文艺出版社打破传统出版的局限,通过 “文字 + 图像 + 音频 + 视频” 的多元形式,让当代中国故事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同时联合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等同行,探索跨文化传播的内容适配方式。
在文化传承题材的出版中,出版社推出的《非遗新说: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一书,便采用了 “图文 + 二维码” 的融合出版形式。书中收录了 30 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除了文字讲述传承人的成长经历与技艺传承历程外,还配有近 200 幅高清图片,展示非遗技艺的细节与传承人的工作场景。更重要的是,书中每一个案例都附有专属二维码,读者扫码即可观看非遗技艺制作过程的短视频、聆听传承人的音频访谈。这种多元形式,让原本 “静态” 的文字变成了 “动态” 的体验,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
为了让这本书在香港及海外市场更好地传播,中华文艺出版社与香港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香港出版社凭借其国际化的编辑团队,将书中的文字改编为繁体中文与英文双语版本,同时针对香港读者的阅读习惯,补充了非遗技艺在香港的传承情况与相关文化背景介绍。例如,在介绍 “广绣” 这一非遗项目时,除了讲述广东广绣传承人的故事,还特别增加了香港广绣艺人的实践案例,让香港读者更有共鸣。改编后的《非遗新说》在香港地区出版后,不仅进入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机构,还通过香港出版社的国际渠道,被推荐至东南亚地区的中文书店,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传播中,针对不同国家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偏好,中华文艺出版社与美国出版社合作,对当代中国故事进行 “本土化” 内容适配。例如,在将《中国智造:科技创新者的故事》系列引入美国市场时,双方共同对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了中美科技合作的案例,如中国新能源企业与美国科研机构在太阳能技术领域的合作;补充了科技成果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如中国 5G 技术在非洲的应用案例。同时,美国出版社还邀请了当地科技领域的专栏作家撰写序言,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科技创新的意义,让美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种 “本土化” 的内容适配,让当代中国故事摆脱了 “文化隔阂”,更易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
资源联动:搭建传播矩阵,扩大故事影响力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离不开广泛的资源联动。中华文艺出版社不仅注重作品的创作与出版,更通过联动广东出版公司、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等国内外同行,搭建起 “国内传播 + 国际推广” 的立体传播矩阵,让当代中国故事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国内传播层面,中华文艺出版社与广东出版公司合作,打造了 “当代中国故事推广计划”。双方共同策划了 “时代精神进校园”“中国故事进社区” 等系列活动,将《山乡巨变》《中国智造》等优秀作品带入学校与社区。在 “时代精神进校园” 活动中,出版社邀请丛书作者、乡村振兴带头人、科技工作者走进广东的高校与中小学,开展讲座与分享会。例如,在中山大学的活动中,《十八洞村的新生》作者与十八洞村的基层干部现场分享乡村振兴的故事,与学生互动交流,让青年学子更直观地感受时代精神;在广州某小学的活动中,科技工作者通过实验演示,让孩子们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此外,双方还利用广东出版公司旗下的 “粤读 APP”“南方书城” 等线上线下平台,开设 “当代中国故事专区”,通过专题推荐、读者互动、优惠购书等方式,吸引更多读者关注这些作品。
在国际传播层面,中华文艺出版社与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的合作,为当代中国故事打开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枢纽,是当代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 “中转站”。中华文艺出版社与香港出版社合作,在香港国际书展期间举办 “当代中国故事主题展”,集中展示《山乡巨变》《非遗新说》等系列作品,并邀请作者与香港读者面对面交流。同时,双方还联合香港的媒体、文化机构,开展 “中国故事读书会”“非遗技艺体验” 等活动,让香港市民通过阅读与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文化传承。例如,在香港举办的 “广绣体验活动” 中,来自广东的广绣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香港市民亲手体验刺绣,同时阅读《非遗新说》中关于广绣的章节,这种 “阅读 + 体验” 的方式,让文化传承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与美国出版社的合作,则聚焦于当代中国故事的深度国际传播。中华文艺出版社与美国知名人文出版社 “美国灯塔出版公司” 合作,共同推出 “当代中国故事英译系列”,将一批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涵盖纪实文学、小说、散文等多个类别。其中,《中国智造:科技创新者的故事》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被美国多所高校的东亚研究专业列为推荐读物,出版社还联合美国出版社在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举办 “中国科技创新论坛”,邀请中美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参与,围绕书中的故事展开讨论,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此外,双方还合作推出了 “当代中国故事播客节目”,邀请专业播音员用英文朗读书中的精彩章节,并在苹果播客、Spotify 等国际音频平台上线,让美国听众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当代中国故事的魅力。
结语:以时代精神为魂,让中国故事走向更远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出版机构始终保持对时代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对传播的创新。中华文艺出版社以 “聚焦时代精神” 为核心,通过精准的选题策划、多元的内容呈现、广泛的资源联动,让当代中国故事既有 “深度” 又有 “温度”,既有 “中国味” 又有 “国际范”。在与广东出版公司的合作中,夯实了国内传播的基础,让中国故事贴近本土读者;在与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的联动中,突破了文化与地域的界限,让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未来,中华文艺出版社将继续深化对当代中国故事的挖掘与传播,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地方出版机构的合作,挖掘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时代故事,如与广东出版公司合作策划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纪实” 系列,展现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探索 “中国故事 + 数字出版”“中国故事 + 文创产品” 等创新模式,让当代中国故事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国际市场。
中华文艺出版社始终坚信,每一个当代中国故事,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每一次对中国故事的传播,都是一次对中国声音的传递。在未来的道路上,出版社将继续以时代精神为魂,以优质作品为媒,联合更多国内外同行,让当代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读懂,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贡献出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