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七届茶淀葡萄文化旅游嘉年华在天津滨海新区茶淀街道如期开幕。作为全国知名的玫瑰香葡萄主产区,茶淀不仅以“葡萄盛会”闻名,更因持续推进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而备受瞩目。近年来,茶淀玫瑰香葡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以果兴业、以业促旅、以旅带城”的融合发展之路,成为京津冀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体系、立标准,打造闭环式保护机制
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滨海新区全面对标《茶淀玫瑰香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益运用”原则,聚焦制度机制、品质提升、品牌运用等重点环节,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围绕培育、注册、使用、监管、维权等全流程,构建起由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协会推动、企业参与的组织体系,形成闭环式地标治理模式。根据《天津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兴农工作暨推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能力全面提升,夯实示范区建设制度基础。
优结构、提效益,释放地标产业增长潜能
茶淀玫瑰香葡萄是滨海新区葡萄产业核心优势品种,示范区建设推动其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持续升级。截至2024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亩,占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年产量达5.4万吨,总产值达4.9亿元,每亩新增效益0.4万元,优果率达85%以上,产品品质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在种植端,示范区推广绿色防控、智能温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在加工端,发展冷链仓储、分级包装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流通端,积极开拓电商、社区团购和文旅直销等多元渠道,让茶淀葡萄直达全国消费者餐桌。
市场销售逐步拓展至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商超终端、出口渠道等多元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水果消费市场并远销日韩、欧美等地,品牌附加值不断增强。同时,配套业态如加工、物流、展示、电商等持续集聚,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形成产、供、销全链条联动新格局,推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
树品牌、强赋能,释放示范区引领效应
示范区着力推进品牌共建。通过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标识、强化专用标志监管,提升茶淀玫瑰香葡萄的市场辨识度和诚信度。如今,“茶淀玫瑰香”已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品质与信誉的象征。
近年来,茶淀玫瑰香葡萄先后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成为天津唯一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的农产品,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滨海新区同步加强涉外维权机制建设,近期组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赴葡萄种植业协会调研,围绕欧盟语种涉外翻译与维权援助开展服务,助力地标产品合法进入海外市场。

在品牌传播方面,依托“茶淀葡萄文化嘉年华”等活动,构建“品牌视觉+文化故事+体验消费”融合体系,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品牌黏性。升级后的知识产权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也新增“茶淀玫瑰香葡萄”专题展板,打造普法宣传与品牌展示融合新阵地,进一步巩固社会认同与市场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茶淀街道还正式发布了葡萄IP家族形象,以及主题微动漫《茶小淀的12时辰》。该IP以葡萄为原型,融合滨海文化与农耕智慧,讲述葡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故事,旨在以年轻化、数字化方式传播葡萄文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茶淀推出了多种联名产品:如茶淀街道与海河乳品联合推出“玫瑰香雪泥”,与山海关食品合作推出“茶淀玫瑰香葡萄味果汁汽水”。此举旨在推动地标农产品从单一鲜食向深加工延伸,拓展品牌影响力与消费场景。
此外,茶淀街道还与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新区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机构签署研学共建协议,策划“葡萄+海洋”“葡萄+非遗”等主题研学路线,推动葡萄文化进一步融入文旅体系。
一枚地标,撬动一链产业。茶淀玫瑰香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正从制度基础、产业效益、品牌价值等多维度全面开花,成为推动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强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探索提供了“滨海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