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林蔚,来自福州,今年34岁,和家人定居纽约已十年。从小,音乐就是我的光。性格开朗的我,最爱舞台的感觉。13岁那年,一次网络唱歌的经历,让我意外收到音乐公司的橄榄枝。那份合同,像是对我梦想的第一次确认。然而,父亲的顾虑(年龄小、学业为重)让这个机会擦肩而过。年少的我曾满心不解,甚至埋怨。多年后,才真正懂得父母的苦心。父亲那句带着遗憾的“如果让你去试试……”

让这份未竟的梦想,始终在我心底埋藏。在美国的十年,远非外人想象的光鲜。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存压力接踵而至。我开过出租、送过外卖、做过餐饮、当过婚庆歌手……直到现在,一份相对于稳定的工作占据了我每天10小时,私人时间寥寥无几。生活的单调与沉重常令人压抑。是音乐,无数次在我困顿、孤独甚至濒临崩溃时,成为唯一的慰藉和力量,支撑我走下去。
机缘巧合下,伯乐音乐学院出现在我的视野。它点燃了我心中那团似乎沉寂、实则从未熄灭的音乐之火。我意识到,自己热爱音乐多年,却一直在原地踏步,靠“瞎摸索”前行。热爱不等于专业! 我走了太多弯路,甚至形成了错误的习惯,再不改就难以提升。
在伯乐,一切都不同了。从开学第一天起,帅气的昊阳老师和有爱的同学们(从1217班到现在的3411班)就让我倍感温暖。系统学习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了音乐。入学测评时,昊阳老师对我演唱薛之谦《租购》的精准点评(肯定音准节奏,指出需加强发声、气息和音域),瞬间让我信服其专业。他一下点中我的症结,也点亮了我的信心。

最大的挑战,是13小时的时差。 北京时间晚上8点上课,意味着纽约冬日凌晨6点,天未亮,寒气刺骨。为了不扰家人清梦,我裹着厚羽绒服,钻进冰冷的车里,打开手机屏幕,迎接我的“课堂”。夏令时稍好,冬令时的凌晨课堂,是意志的考验。为了热爱,我从未缺席一次课。 课后作业,也常常是下班后躲进车里,一遍遍反复练习几十次,直到满意才提交。
如今进入第三阶段学习,从理论到技巧,我对音乐的理解更深了。班主任雪碧老师、导师昊阳老师的耐心与尽责,让线上学习也有了“家”的归属感。任何疑问,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详尽解答,从未厌烦。这份支持,弥足珍贵。当中最支撑我的,一定是妻子的理解。当我说想系统学音乐时,她只说:“好好学,认真学,别留遗憾。” 得此贤内助,何其有幸!
对我来讲音乐早已融入我的生命。 趁还能唱、还能学,我要全力以赴。不为一定成功,只为回首时无愧于心——我为自己热爱的音乐,拼尽全力奋斗过。这份坚持本身,就是我人生最绚丽的色彩。期待着学成归国,亲自踏上伯乐校园的那一天!

我也希望未来能真正的踏在音乐的舞台,用我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