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动力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方向。
近日,聚圣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韦伟峰在“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上表示,随着液态电池安全隐患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新国标的实施进入倒计时,固态电池通过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的技术路径,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解决方案。

图为聚圣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韦伟峰。
韦伟峰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目前仍面临界面稳定性、成本控制等挑战,聚圣科技正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规模化生产转化,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新思路。据介绍,聚圣科技通过原位固态一体化技术突破,已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固能1号”电池,加速布局航空动力、大动力(乘用车用动力电池)和小动力(机器人、两轮车用动力电池)等多元场景。
安全需求驱动技术革新
随着2026年7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实施进入倒计时,动力电池产业正面临“安全性能”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测试。
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同时还要确保高频快充场景下的稳定性,这对传统业态锂电池构成了严峻挑战。韦伟峰表示,这促使主机厂、电池厂、材料供应商乃至装备企业等全产业链,都围绕更高安全的动力电池展开行动,势必会加速固态电池的替代进程,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带来发展机遇。
机遇背后,技术攻坚的压力更为凸显。例如,低温适应性和快充性是两大核心技术瓶颈。韦伟峰称,当前固态电池技术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路线探索阶段,以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为代表的技术路线呈现激烈竞争态势,每条路线在展现独特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如何在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中优化性能、弥补短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聚圣科技秉承着成熟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开发战略,在电池关键材料方面深入布局,独创了原位固态一体化电池技术,开发出了多款固态软包电池和圆柱电池,在‘安全-成本-性能’三角中找准支点,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系统深入赋能。”韦伟峰表示。
原位固态一体化技术破局
韦伟峰提到,聚圣科技推出的“固能1号”超高比能原位固态一体化软包电池,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六维性能突破展示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新路径。

图为聚圣科技展台产品展示
针对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的难题,韦伟峰分析,固态电池当前主要面临装备工艺重构、寿命与倍率性能瓶颈等核心挑战。而原位固态一体化技术则融合了液态与固态电池的优势,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宽温域稳定性等多维度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
作为固态电池领域的“新势力”企业,聚圣科技依托中南大学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成功研制出系列固态电解质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与原位固态化电池技术。“原位固态一体化技术并非追求电解质完全不含小分子物质,而是通过创新设计,实现界面稳定性、宽温循环寿命等性能的优化。”韦伟峰强调,在产业化适配性上,该技术展现出巨大优势,企业无需对现有生产装备和工艺进行彻底改造,仅需5% - 10%的设备或工艺革新,即可满足生产需求,这显著降低了技术落地的成本与难度,成为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固态电池快速产业化的捷径。
韦伟峰介绍,此次推出的“固能1号”集中体现了技术创新。例如,采用高熵复合阻燃电解质,使大容量电池通过针刺测试;搭配富锂锰基正极+预锂化硅基负极,实现400Wh/kg超高能量密度;兼具4C快充、千次循环、-40℃~100℃宽温域性能。通过高安全、高比能、高倍率、长寿命、宽温域和低成本的“六维突破”使其在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强大应用潜力。
多维布局“竞速”万亿赛道
今年4月,工信部印发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加速拓展,除乘用车领域外,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航空电动化等新兴赛道均展现出巨大潜力。韦伟峰强调,固态电池的价值不仅限于单一产品,而是通过材料、装备、应用场景的协同创新,形成覆盖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制造、下游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图为聚圣科技展台应用产品场景展示
他提到,未来一至两年公司将聚焦小动力市场,以电摩、两轮车、智能机器人及低空经济场景为切入点,同步推进乘用车用长续航富锂锰基固态电池的上车验证。目前,聚圣科技已与多家主机厂开展前期联合测试,内容涵盖电芯性能验证、模组集成开发等环节。
“当电池既能满足长续航需求,又能将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市场爆发将水到渠成。” 韦伟峰表示,聚圣科技将持续优化技术路径,力争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浪潮中的核心参与者,为新能源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