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在由上海宝冶建设和运营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圆满落幕。世界杯比赛颁奖仪式结束后,国际雪橇联合会主席埃纳斯·弗格力斯颁发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橇赛道认证证书,并对雪橇测试赛的各项保障工作大力赞许,各国运动员也对运动设施高度赞扬。
这条位于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上的雪车雪橇赛道,是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独具特色的360°回旋弯,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
回首来时路,这里留下的不仅是上海宝冶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智慧,也烙印着中冶东方翻译人默默奉献、敢为人先的奋斗足迹。2017年底,上海宝冶进驻项目现场开展施工,由于项目涉及的赛道特种混凝土喷射、专用制冷和场馆照明设备安装、赛道制冰和维护以及塔台管理等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且各大进度节点的验收工作均有国际奥组委及认证组织的外方专家参与,涉外交流频繁,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国内工程翻译领域“领军者”和中冶集团唯一的中国译协理事单位,中冶东方责无旁贷的挑起这项重任。2018年初,中冶东方组建项目专属翻译服务团队,携手各方、互通中外,在项目施工和赛事保障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

匠心打磨,译心译意
时间回到2019年9月17日,随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最后一枪混凝土喷射启动,中国第一条高强度双曲面雪车雪橇赛道实现合龙贯通,标志着宝冶人自主研发,引领多个中国“首创”的重大节点顺利完成。
为满足项目服务需求,中冶东方委派翻译中心技术部负责人魏国行赶赴现场组织翻译工作。这位大家口中的“魏老师”是业内屈指可数的工程技术领域翻译专家。已完成世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翻译工作,除此之外,在冶金工艺、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也独有造诣,近年来更是在线上翻译技术开发和管理模式探索领域屡建奇功。回忆起在雪车雪橇项目的工作经历,魏国行感触颇深。
“2018年5月初,国际单项组织即将对赛道模块进行认证。国际咨询专家和宝冶专家密切配合,对模块测试的各项指标做着最后的评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喷射混凝土配比和指标是否合理;第二,喷射手和喷射工法是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国外同行对混凝土配比和喷射技术开出了高昂的价格,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试验数据已经积累了厚厚几箱,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这样的试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作为翻译,我不是个新手,土建施工相对于工艺专业而言也并不难,但我从到达现场的那一刻起就莫名的紧张。一有时间,我就要向加拿大专家讨教喷射工法和专业用词。许多人认为翻译能够保证交流就好了,我不敢苟同。翻译不但要保证交流,而且要准确、地道的传达双方的意思,说出的话要代表企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

工程翻译专家魏国行(左二)与国际混凝土专家共同核验样本
“2018年7月23日,赛道模块预认证开始。平日里平静的施工场地上,人头攒动,媒体早早就到了现场。单项组织认证官员的车队按时到达了现场。我的身边是整装待发的喷射手方队,他们是今天当之无愧的主角儿。在获得认证官的许可后,项目经理一声令下,喷射手们上战场啦。我紧张地跟在认证官的身边,寸步不离,生怕漏掉了任何一条评语。虽然没有当时宣布认证结果,但我从他们的表情和对话中感受到的是‘稳了’。
挥洒青春,专业专注
2020年3月10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顺利完成全部制冰工作,实现赛道首次贯通,标志着我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主体结构完工。2020年1月到3月期间,中冶东方翻译中心派遣译员,为8名外国制冰师与10名国内制冰师架起沟通桥梁,力保制冰节点按期完成,助力我国一举填补制冰工程的技术空白!
“这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工程,冰面干净光滑,制冰质量非常棒,辛苦了!”国际雪橇联合会认证专家的话音刚落地,在旁驻足的中外制冰师们心总算松了口气,即使戴着口罩,依然能感受到每个人抑制不住的喜悦。
“参与冬奥、服务冬奥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很荣幸我能作为冬奥建设者其中一员,梦想成真!”
回忆起参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工作的经历,译员王娜难掩内心的兴奋。这名2019年参加工作的“90后”姑娘,已经参与过多个大型工程的翻译工作,经过这次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的锻炼,已逐渐成长为工程翻译领域的青年专家。
“我的工作是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认证期间协助来自国外的8名国际制冰师和20名国内制冰师进行场馆赛道养护工作。每天一大早,中外制冰师们按时来到工作间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消杀,然后开始例行晨会,领取新的任务,之后带着自己的任务走上赛道……制冰是门手艺活,雪铲、刮刀等专业养护工具是制作出光滑平整冰面的关键,刮刀角度不同,制作出的冰面平整度不同。在赛道上,制冰师们带着这些‘秘密武器’,日复一日在寒冬中坚守岗位,默默地为冬奥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赛道养护期间,国际制冰师耐心讲解,国内制冰师虚心学习如何制出完美的冰。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亲眼见证了冰晶如何在赛道上慢慢生长,最终变成洁白无瑕的冰面,我见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所有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点点滴滴。我也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

参与过多个大型工程翻译项目的“90后”姑娘王娜(右二)
勇于担当,有作有为
2020年11月9日,项目顺利通过国际雪车联合会和国际雪橇联合会两个国际单项组织的认证,为这场“期末大考”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和赛道符合奥运标准,能够充分满足顺利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项赛事的条件。
“去年(2020年)8月份的时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现场需要增派翻译,保障国际单项组织预认证工作。当时正值疫情反复期间,当然总得有人站出来吧。预认证已经由于疫情原因延期了一次,若此次预认证再出现任何差错,都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各项进度。无论如何,我决定主动承担此次任务。”
每每谈及参与单项认证翻译任务的经历,中冶东方译员魏有为都有感而发。在现场工作期间,这名年轻的“国家一级翻译”勇敢地承担起了单项认证翻译工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总长近2公里,垂直落差121米,为保证预认证一次性成功,每天他都要跟着计时计分系统的外方专家巡视至少两趟。由于身着防护服,每次巡视完,浑身早已湿透。为了尽量减少中方人员与外方接触,他又主动请缨担负起外方专家“保姆”的工作,与外方专家朝夕相处,定点隔离,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了认证期间新冠疫情零疑似、零感染。

中冶东方青年骨干译员魏有为在现场配合外方工作
2020年12月31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组织举办的“奋斗十三五,最美新区人”颁奖仪式隆重举行,魏有为凭借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项目上的杰出表现获得殊荣,这位从项目走出来的地道山东小伙也为家乡带来了荣耀。
向阳成长,无私无畏
“小宋,你得辛苦调个班,官方训练其他人上班,正式比赛,领导以及奥组委的几个主任点名要你进行播报!”
大家口中的“小宋”是中冶东方的译员宋春杰。作为第五批被派驻冬奥会项目现场的中冶东方译员,此番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现场工作,于她而言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除了前期项目施工的涉外工作以外,宋春杰还负责塔台管理和调度,并有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成为正式的塔台播音员。

宋春杰正在塔台播音
年纪轻轻的她,拥有一颗与年龄不相符的“大心脏”,总书记在项目现场考察时,播音的人正是这名充满正能量的小姑娘。说起这段经历,“小宋”仍然记忆犹新。“播报之前,心里是无比忐忑的,所以首先是对自己做了心理建设,因为害怕到时候会紧张呀。当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沉稳下来,不要慌。然后慢慢的去把自己应该表达的每一件事情全部说清楚……”
2月16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迎来了北京冬奥会首场测试活动的运动员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的最后一个雪季,这里将进行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的所有比赛项目。为确保此次测试赛的顺利举办,上海宝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运行团队在春节期间坚守在项目一线,在保障国家队运动员冬季训练的同时做好测试赛的各项准备工作。随着测试赛的打响,塔台达人“小宋”又一次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关于国家对测试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的挺辛苦,因为这毕竟算是奥运会之前的一次模拟考,因此涉及的配合和协调的单位和部门非常多,包括业主、奥组委、场馆运行保障团队、制冰师团队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好第二天的计划,并通知到位;运动员的内部训练和官方训练又是交叉进行的,所以信息的准确无误就格外重要。但是因为我们的团队配合起来非常默契,所以过程非常高效,测试赛运行的也相当顺利,这就是我们宝冶团队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方式,这一点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从空中俯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巍巍群山之间“蓄势腾飞”,用挺拔的身姿诉说着大国匠心工程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作为中冶集团集团唯一的专业语言服务团队和国内首屈一指的工程翻译专业队伍,中冶东方翻译中心多年来选派精兵强将奔赴项目现场,服务近千人日,以专业的服务,勇挑央企民族担当。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共助华夏巨龙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傲世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