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菜刀不能切出生鱼片?”——近日,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挑战。
一直以来,关于“只有日式柳叶刀才能切生鱼片”的说法在网上颇为流行,面对这样的网络争议,王麻子作为三百年老字号民族品牌主动出招——不仅号召全国网友用家中传统中国菜刀制作鱼生,更邀请大家参与互动,亲身验证中式菜刀的锋利与实用,很快,“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成了各大平台的热门话题,还有不少网友晒出用自家王麻子菜刀切鱼生的视频和照片……这场热烈的网络讨论,不仅打破了“生鱼片只能用日式柳叶刀来切”的刻板印象,也让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的金字招牌再一次强势出圈。
网络热潮背后:一场全民参与的品牌共鸣
随着活动落下帷幕,#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不仅带动了平台热度,也让无数用户参与其中、分享体验,成为了网络热议事件中的现象级案例。——仅在抖音平台,其相关话题播放量就突破了9000万,相关参与视频也高达170余条,有的人拿出家里用了多年的“老刀”重新上阵,展示出其切鱼生时的锋利度和整齐切面;无论精细还是重活,王麻子都表现得游刃有余,评论区里对刀具锋利、好用、经久耐用的夸赞更层出不穷。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家庭主妇、专业厨师以及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参与,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加“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从厨房新手到老用户,大家都在话题里分享各自的做菜体验和温馨故事,形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暖心接力。中国菜刀的相关话题也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持续发酵,热度一路攀升,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单。——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的名字,也在这场热潮中悄然回到中国厨房和日常餐桌的中心,让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国产菜刀的实力和底气。
三百年锻造:中国厨刀行业的时代见证者
这场“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的活动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实根源就在于王麻子的品牌底色。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王麻子不仅仅是一把菜刀,更是代代相传的记忆和品质保障,正因如此,王麻子在发起活动、回应舆论时,才能得到各年龄层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这是老字号的底气,也是品牌多年如一日守护品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推陈出新的有力证明。
作为刀剪行业的代表,王麻子品牌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曾经王麻子夫妻二人在北京宣武门外挂牌经营“刀剪杂货铺”,凭借“货真价实、三看两试”的做工标准,逐步在京城打出了好口碑。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三代王麻子”的金字招牌更是名满南北,成为当时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刀剪的代名词。
曾两次点名“王麻子要永远保存下去,一万年也不要搞掉”,充分体现了这个老字号在中国制造领域的重要分量。此后,王麻子屡获国内外权威荣誉:1980年、1988年荣获共和国质量奖银质奖,2010年被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王麻子在设计与创新领域也频频获奖,先后摘得德国IF设计大奖、美国缪斯设计金奖等多项国际殊荣,并于2025年建成并运营了中国首个世界级刀剪行业博物馆。
多年来,王麻子不仅见证了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持续引领着中国刀剪行业的技术变革和品质升级。在坚守“货真价实”初心的同时,王麻子也在将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不断融合,从锻刀的每一道工序,到冰锻淬火、黄金角开刃,再到联合中科院研发抗菌钢材,每一次革新,都是对品质承诺的真实回应,也推动着品牌向更高的标准进阶。
如今,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家庭日常,成为了无数人厨房里值得信赖的老朋友。
焕新出发:老字号的创新与坚守
近年来,王麻子不断活跃在大众视野里,悄然改变着大家对老字号的固有印象。无论是“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的话题互动,还是一系列定制品牌短剧、社交内容和新品研发,品牌都在用更灵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曾经只存在于父辈厨房、历史记忆中的名字,如今以更新鲜的形象,真实出现在更多年轻消费者的日常里。
而在产品和工艺上,王麻子从传统锻刀的59道工序到创新的冰锻淬火、黄金角开刃,再到联合中科院研发抗菌钢材,每一项升级都为了让中国菜刀能够更适应现代厨房的需求;此外,王麻子还投产建造了新一代的智能化制造基地和全球首座刀剪行业博物馆,将传统匠心和智能工艺结合,为中国家庭和全球市场提供着更高品质的菜刀选择。
坚守匠心、把控品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始终是王麻子对每一代中国家庭的承诺,也是一个传统老字号经百年而不改的使命与担当。展望未来,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会继续用行动推动中国厨刀行业进步,在守护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带来新的产品、技术与表达方式,让守护与传承在时代流转中延续,让爱的温度点亮更多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