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琴 奏响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协奏曲
在碧波荡漾的淮河两岸,一场以“绿色施工”为核心的环保行动正在掀起生态建设新高潮。中交广航局淮河航道提升项目部通过系统性开展节能环保月系列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工程建设全周期,为流域生态修复注入新动能。该项目全长约58.482km,将航道等级从Ⅳ级提升至Ⅲ级,设计船舶吨级1000t级,涵盖疏浚、护岸、土方等多项工程。在这场涉及河南、安徽两省的大型水运工程中,建设者们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为沿岸居民描绘出“水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
思想筑基: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项目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培训”为起点,积极推动项目管理人员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念。从理论深度剖析到实践案例分享,全方位助力管理人员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分析在建设过程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让大家切实领悟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项目各个环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学习,项目管理人员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初步认知逐渐转变为深入内心的坚定信念,为后续在项目推进中落实绿色发展举措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生态优先:构建全链条环保管理体系
项目开工伊始,便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环节,项目团队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施工活动分解为办公生活、施工生产等多个维度,识别出废弃物、废气、污水等环境因素。通过专业评估,确定船舶油污水泄漏、疏浚物处置不当等重要环境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例如,针对船舶施工可能造成的污染,要求所有施工船舶配备油水分离器、油污水柜和垃圾桶,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油、垃圾统一交由专业第三方处理,严禁随意排放。
为确保环保措施落地,项目建立了明确的责任体系。项目经理作为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统筹全局;项目总工负责具体方案制定;安全管理部作为执行核心,协同各部门形成环保合力。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架构,让环保责任可追溯、可考核。
培训教育更是将环保意识深植每位建设者心中。通过专题会议、实操演练等形式,施工人员不仅了解环保法规标准,更掌握了防污设备操作、应急处理等实用技能。这种“意识+能力”的双提升,为绿色施工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
系统治理:水土保护中的生态智慧
淮河作为重要的流域水系,水土保持尤为关键。项目团队以系统思维推进水土保护工作,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贯穿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护岸工程施工中,采用A、B型等多种生态护岸结构。A型护岸水下抛填砼预制块,水上采用土工布加互锁块护面,互锁块中间留孔填土植草,既稳固河岸,又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B型护岸墙后采用6%水泥土回填,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减少水土流失。这种“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的结合,让护岸成为兼具防洪与生态功能的绿色屏障。
疏浚土的处理体现了循环利用的智慧。项目对疏浚土进行分类管理,适宜回填的土方用于墙后回填和围堰修筑。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节约了工程成本。


-
长效守护:绿色理念的持续传承
淮河航道提升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当下的工程建设,更在于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项目团队将环境保护贯穿工程全周期,为后续运营奠定生态基础。
在施工监测环节,对钢板桩围堰、挡墙、边坡等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确保工程施工不影响河道稳定。同时,对水质、大气、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用数据守护生态安全。
技术创新为绿色施工提供了可持续动力。项目拟采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在航道开挖、混凝土配合比、绿色施工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计划完成2项科研课题立项、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将环保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在绿色施工新技术应用中,通过无人船、无人机原地貌测量技术实时掌握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用能源节约与利用技术降低施工能耗。
站在淮河岸边,远眺航道施工现场,繁忙而有序的建设景象与河面上嬉戏的水鸟相映成趣。中交广航局淮河航道提升项目,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每一方疏浚土的合理利用、每一台设备的低噪运行、每一片护岸的生态设计,都在诉说着建设者们对母亲河的热爱与敬畏。
当这条黄金水道在不久的将来通航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更是一条贯穿豫皖两省的生态长廊。它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典范,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奏响动人的绿色乐章。
通讯员 -郭萍、王志强

